日前,北京君正(300223)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尋求港股上市。
然而,從其招股書和近期表現來看,業績連續兩年下滑,核心業務收入下降,上市前夕多名股東減持套現,這家芯片設計公司正面臨一系列挑戰。
業績波動,盈利能力堪憂
北京君正的招股書,展示了一家正處于業績下行周期的芯片企業概貌。
招股書顯示,公司營業收入從2022年的54.12億元降至2024年的42.13億元,整體下滑22.15%;歸母凈利潤則從2022年的7.79億元降至2024年的3.66億元,整體下滑53.27%。這種趨勢在2025年上半年看似有所緩和,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2.49億元,同比增長6.74%;歸母凈利潤2.02億元,同比增長2.41%。
然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公司2025年上半年的凈利潤實則同比下降19.05%,而2024年扣非歸母凈利潤更是下滑36.52%,表明公司核心業務的盈利能力并未迎來真正的改善。
存儲芯片依賴大,凈利率承壓
從業務構成來看,北京君正的主要業務分為三大板塊,分別是存儲芯片、計算芯片以及模擬與互聯芯片。其中,2022年到2024年間,存儲芯片收入占比分別是74.9%、64.3%和61.5%,是公司絕對的主營業務。而計算芯片占比在2024年上升到25.9%,模擬與互聯芯片則大約占10%左右。
這一業務結構使得北京君正的業績與存儲芯片市場的景氣度高度相關。
2022年到2024年間,公司銷售毛利率分別為33.4%、35.5%和35%,波動相對較?。坏珒衾蕪?4.4%大幅下滑至8.6%。在這一期間,存儲芯片收入分別是40.5億元、29.1億元、25.9億元,兩年累計下滑約36%,平均銷售價格也從約7.1元降至5.4元。原因在于,存儲芯片是半導體行業中周期性最強的品類之一,其價格和市場需求受到全球宏觀經濟、供需關系等多種因素的影響,2023年,全球消費電子市場競爭十分激烈,且經歷了顯著的需求萎縮,消費者換機周期延長,消費意愿也順勢降低。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司的計算芯片業務在2023年表現十分出色,收入同比增長43.91%,但又在2024年有所回落,同比微降1.65%。
另外,北京君正也存在一定的供應鏈壓力。
招股書顯示,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期間,公司前五大客戶銷售占比分別是50.6%、54.5%、51.9%、51.1%,前五大供應商采購占比約為65.1%、58.3%、47.8%、51%。
北京君正采用Fabless運營模式,即只負責芯片設計,而將制造環節外包給晶圓代工廠,雖然這種模式可以減輕資本開支壓力,但也使公司在供應鏈方面面臨風險。具體來說,晶圓代工廠和封裝測試廠的產能在生產旺季可能無法滿足需求,而且產能變化、產線升級等可能帶來產品采購單價變動及生產周期變化,從而對公司供應鏈的穩定性構成一定風險。
上市前股東密集減持
《財中社》發現,在北京君正港股遞表前,公司出現了多名股東和高管陸續減持的現象。
就在北京君正發布擬赴港上市公告當天,公司同時發布了關于持股5%以上股東減持公告,顯示股東北京屹唐盛芯半導體產業投資中心(有限合伙)已于7月18日至9月12日期間,通過集中競價方式減持482.54萬股,減持比例近1%,套現近4億元。另外,9月17日到24日間,公司董事李杰合計減持80萬股,成交均價為83.97元,合計套現約6718萬元。而根據此前披露的《部分股東及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減持股份預披露公告》,四海軍芯、冼永輝、張燕祥和張敏等股東也均有減持計劃。
在公司業績持續低迷之際,公司股東和高管在港股上市前連續減持,不免引發市場對內部人對公司信心不足的擔憂。
在招股書中,北京君正將2025年視為“行業的一個轉折點”,預計“整體形勢會比2024年更好”;然而,面對全球半導體行業的周期性波動、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內部股東的減持套現,北京君正的港股IPO之路似乎布滿了荊棘。
聯華證券提示:文章來自網絡,不代表本站觀點。